【知識專欄】神不知鬼不覺的肌少症
從日常小事開始的異樣
早晨,林阿姨一如往常準備出門買菜,但當她試圖從沙發上站起時,卻感覺膝蓋不聽使喚,甚至扶著桌子才勉強起身。走在熟悉的街道上,她發現自己的步伐變得緩慢,走幾步就氣喘吁吁,甚至覺得雙腿乏力得像灌了鉛。她以為這只是循環不好,回家喝些熱茶按摩一下或許就能緩解,卻不知這些不明顯的症狀可能是肌少症的前兆。對於許多像林阿姨一樣的長者來說,這種「神不知鬼不覺」的肌肉流失,往往在跌倒或動作不靈活時才真正被意識到。
微肌危機 -- 看不見的威脅
肌少症(Sarcopenia)指的是隨著年齡增長,肌肉質量和力量的逐漸喪失,這並不是單純的「體力衰退」,而是一個會影響整體健康的危險信號。其形成原因多種多樣,包括年齡引發的肌肉老化、缺乏運動、不均衡飲食,以及慢性疾病(如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)的影響。
肌少症對身體的影響並非僅限於肌肉減少。隨著肌肉質量下降,骨骼的支撐減弱,跌倒風險大幅增加。更嚴重的是,這會導致一連串的健康問題,例如骨折後長時間臥床而引發的血栓、免疫功能下降,甚至心臟代謝健康的惡化。研究顯示,肌少症患者的死亡率高於同齡健康人群,對於高齡社會來說,這是一場不容忽視的危機。
肌少症的檢測方式
雖然肌少症的症狀不易察覺,但現代醫學提供了一些科學的檢測方式,可幫助早期發現。以下是常用的檢測方法:
握力測試:利用握力計測量手握力量,男性握力低於28公斤、女性低於18公斤時可能有肌少症風險。
步行速度測試:測量步行4公尺所需的時間,如果步行速度低於0.8公尺/秒,應引起注意。
小腿圍測量:使用軟尺測量小腿最粗部位的圍度,男性低於34公分、女性低於33公分即可能有問題。
生物電阻抗分析(BIA)或雙能量X光骨密度儀(DXA):這些專業工具可精確評估肌肉質量,提供更權威的診斷依據。
以上檢測指標,特別是握力測試和步行速度,是日常篩查中最簡單且有效的方式,建議有疑慮的長者及早進行檢查。
化微肌為力量 -- 肌少症的治療與改變之道
好消息是,肌少症並非不可逆,只要及時採取行動,可以有效改善甚至逆轉肌肉流失的進程。
營養補充 飲食是對抗肌少症的重要基礎。每日攝取充足的蛋白質(建議每公斤體重1.2-1.5公克),如魚類、瘦肉、蛋類和豆製品,能為肌肉提供充足的建造材料。此外,適量補充富含白胺酸的食物如乳清蛋白,將進一步促進肌肉蛋白合成。同時,維生素D與鈣的補充對維持骨骼與肌肉健康也至關重要。
運動訓練 定期的體能鍛煉能顯著改善肌肉力量與質量,建議每週進行2-3次阻力訓練(如深蹲、舉啞鈴),結合每天30分鐘的有氧運動(如快走或游泳)。同時,瑜伽或太極等平衡訓練能增強穩定性,減少跌倒風險。
保健食品的輔助 輔酶Q10(CoQ10)能促進細胞能量代謝,幫助延緩肌肉老化;鎂有助於肌肉收縮與放鬆,減少痙攣和疲勞。此外,Omega-3脂肪酸及維生素D的補充也在多項研究中被證明可改善肌肉功能。
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每天保持充足睡眠,避免過度勞累,並進行適度的日光曝曬促進維生素D合成,同時減少壓力,這些都是對抗肌少症的重要步驟。
與健康攜手同行
肌少症的危機就在於其「神不知鬼不覺」的特性,常常在出現嚴重影響時才被發現。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,從日常的小徵兆著手,及早進行檢測並採取行動,能讓我們化危機為轉機,從「微肌」重建力量,迎向更健康的生活。畢竟,走得動,就能走更遠的人生路!
參考資料來源:
1.亞洲肌少症工作組(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, AWGS):2019年診斷標準更新與建議,資料摘錄自期刊論文《Sarcopenia in Asia: Consensus report of the 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》。
2.握力測試與步行速度標準:數據與篩查標準參考自Cruz-Jentoft et al., 2018,《Revised European consensus on definition and diagnosis of sarcopenia》,Age and Ageing。
3.肌肉流失的年齡影響與治療策略:參考自台灣衛福部官方健康教育手冊《高齡者健康保健指南》。
4.營養補充與保健食品建議:基於Chen LK et al., 2014,《Sarcopenia in Asia: Emerging evidence and the way forward》,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(JAMDA)。
5.疾病併發症與危險性分析:世界衛生組織(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, WHO)有關肌少症與老年健康風險的報告。